- 介绍
- 作品
- 资讯
白海泉,男,满族,1966年生人,呼兰区人。中共党员,毕业于哈尔滨市教育学院数学、物理双科系,大专学历。从事过教育、政府干部、公安干警,一级警督警衔,现为中国书画院院士,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院黑龙江分院副院长,哈尔滨市公安局呼兰分局监察室一级警长。自小受家庭影响酷爱中国传统书法、国画,其作品多次在省市、区比赛中获奖。尤其是反映新时代哈尔滨公安精神守正创新传播正能量的作品,多次在省厅、市局、分局等多家官方媒体发表。其作品多幅被黑龙江省版权局注册。
墨舞兰河 艺润萧乡
浅谈白海泉书法国画艺术(蒋胜权撰文)
小城呼兰地处黑龙江南部,松花江北岸,呼兰河下游,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故乡,素有"江省邹鲁"、"满洲谷仓"之美誉,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,白海泉先生从小受此熏陶,并通过书法国画等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小城呼兰独特的风韵。可以看出白海泉先生能够以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为灵感,从中提取具有创作性元素,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。
白海泉先生是一名融书法绘画为一体的全能艺术家,书法题材多样,画种丰富全面。白海泉先生的书法独树一帜,收放自如,形式新颖,豪放大气,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,让欣赏者陶醉其中,不忍离去。
白海泉先生画竹的笔法如同他写书法作品中的的笔法,轻重缓急,提按顿挫、虚实结合,赋予多种变化。线条刚劲有力傲然挺拔,行笔天马行空,竹节笔断意连,毫无迟滞,无论风竹雨竹雪竹,都能准确表现出竹子生机盎然的状态。
作品中,采取绿墨淡墨叠加的章法布局,赋予作品鲜艳多彩又凝重古拙之感。翠鸟、家雀等多种灵性的小动物点缀其中,这种独特构图方式,让画面更加勃勃生机,趣味性十足。
白海泉先生画作中形态各异的竹子,是对竹子宁折不弯的品性,也是对人坚韧品格的赞美,也是对跌宕人生的感悟。它提示欣赏者,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具有竹子坚韧不拔宁折不弯不屈不挠的精神,勇敢的克服困难直面人生,最终赢得人生最美的风景。
白海泉先生残荷翠鸟系列画作更以其独特风格、有很多笔法都是开历史之先河独创的技法,充分展现了水墨画艺术的非凡魅力。
荷叶以浓墨渲染,姿态奔放,同时又造型独特,层次分明,仿佛能感受到荷叶蓄势待发刚劲有力的肌理与经历岁月的苍茫,翠鸟、虾、小鱼以轻快的笔触描绘,灵动而活泼,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。
在构图上,画作采用了传统的留白手法,突出了主题,简洁明了。大量的空白区域不仅没有使画面显得空洞,反而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,让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。
白海泉先生的书法国画作品,幅幅都充满正能量,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,这种艺术成就,完全能体现白海泉先生的人生修为,这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艺术修养所致,值得学习与借鉴。
白海泉水墨虾画法技巧解析——以齐白石笔法为范本
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院黑龙江分院院长张鸿兴撰文
水墨虾作为中国写意画的经典题材,需融合观察、笔墨、构图三大核心能力。以下从工具选择到细节刻画,分层次解析技法要点(附练习建议):
一、工具与材料的精准掌控
1. 笔法工具组合
大白云笔(蓄墨足):用于虾头、躯干的块面渲染,蘸取淡墨后笔尖稍蘸浓墨,一笔呈现浓淡渐变;
狼毫勾线笔(弹性强):刻画虾须、虾足、虾钳等细部,需保持中锋行笔,如书法提按(例:齐白石80岁后虾须线条细若游丝却力透纸背);
生宣纸(半熟为佳):既能表现墨韵渗化,又避免虾须线条过度晕散。
2. 墨色层次调配
五阶墨法:
焦墨(不加水):点虾眼、勾虾钳关节;
重墨(墨七水三):刻画虾头硬壳与腹部第三节;
淡墨(墨三水七):晕染虾身透明质感;
清墨(墨一层水九层):表现虾腹与水流环境;
破墨(浓破淡/淡破浓):制造虾体虚实过渡(如虾头与躯干衔接处)
二、虾体结构的意象化拆解
1. 解剖学转化为笔墨语言
头部:侧锋三笔成三角结构,第一笔浓墨定虾枪,后两笔淡墨扩体积(齐白石曾言“虾头如锤,需显其重量感”);
躯干:五节弧形墨块,第三节最粗以显躬身动态,每节间留白0.5mm模拟关节反光;
尾部:散锋扫出扇形,墨色由深至浅,末端飞白表现薄壳质感。
2. 动态线构建法则
C型曲线:虾群排列以“C”形骨架布局,主虾曲度70°显游动张力,次虾曲度30°作呼应;
须线节奏:前须长而挺(约身体2倍),后须短而曲,线条交错忌平行(如音乐节拍:长-短-停顿-交错)
三、进阶技法:从形似到神韵
1. 透明感营造秘技
叠墨法:第一层淡墨铺底,半干时第二层浓墨勾节,利用生宣透叠效果模拟虾壳透光(参考齐白石《墨虾图》腹部墨渍边缘的“水线”处理);
湿笔飞白:画虾须时笔肚含水、笔尖蘸浓墨,快速拖曳产生“中间实、两端虚”的灵动效果。
2. 空间叙事手法
密度对比:主体虾群墨色浓密,背景虾用淡墨枯笔,呈现“前实后虚”的纵深;
暗示性笔触:以虾须指向暗示水流方向(如须线向右飘则水流向左),配合尾部墨点表现游动激起的水花。
四、经典错误与修正方案
| 常见问题 | 改进方案
| 虾身僵直如竹节 | 练习手腕转笔,躯干弧线需带书法“捺”笔意 |
| 虾须线条软弱无力 | 改用陈年宿墨(胶质重),行笔速度提升30% |
| 墨色浑浊失去透明感 | 控制破墨时机,在淡墨九成干时叠加浓墨 |
| 构图呆板无生气 | 采用“三三制”布局:3只聚、3只散、3只隐 |
五、临摹与创作训练体系
1. 四阶递进法
解剖观察:饲养活虾速写(每日10分钟,重点记录虾跃出水面时的弓身角度);
笔墨分解:单独练习虾须(100次/日)、虾节墨块(50次/日);
经典临摹:对齐白石不同时期虾作进行“对临-背临-意临”三阶段摹写;
情境创作:设计“荷塘群虾”“溪石双虾”等主题,融入环境元素训练。
2. 工具创新实验
尝试在墨中加入微量明矾水(浓度0.3%),使虾眼焦墨更晶亮;
用旧毛笔炸锋处理虾足,制造自然毛刺感。
结语
水墨虾的至高境界在于“以书法入画,借水墨喻生”。掌握不好上述技法后,需回归齐白石“画虾二十年方得其神”的匠人精神,在千万次练习中捕捉虾的瞬间动态——那弓身弹跳的力道、长须拂水的颤意,正是中国写意美学中“刹那即永恒”的终极体现。
-
白海泉—国画作品
-
白海泉—国画作品
-
白海泉—书法作品
-
白海泉—书法作品
-
白海泉—书法作品
-
白海泉—书法作品